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病毒来袭,也许我还不认识他。一个阳光、高大、帅气的小伙子,28岁,尚未成家,言谈之间彬彬有礼,说起话来带着甜甜的微笑。他是我们雅安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在成都华西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疫情爆发后,是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志愿者。大年三十夜,他正在天全县的乡下老家和家里人吃着团年饭,接到电话通知后,立即深情告别家人,迅速返回成都,简单收拾行李后,回到单位集结,大年初一整装启程,奔赴了武汉抗疫第一线。谈起临行前的感受,他说,亲人和朋友的担心嘱咐让他情感复杂,但前线的深切期盼和职业赋予的责任使命容不得丝毫犹豫。在全国人民高度关注武汉疫情发展的时候,作为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子,彭云耀这个名字,跳进了我的视野。

彭云耀是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志愿者,他们大年初一到达武汉的时候,已是傍晚。荆楚大地静谧凝重,与过年的气氛格格不入。到武汉汉庭达酒店后,四川医疗队立即召开会议并进行培训。彭云耀他们被派往支援的地方是武汉红十字会医院。该院领导介绍了医院当下的情况:距离华南海鲜市场最近、危重病人很多,而且病情严重,医务人员每天只睡两个小时,而且部分已经感染......话语间,该院领导强忍泪水多次哽咽,最后还是忍不住痛哭起来,并多次站起来向四川医疗队深深鞠躬。听着情况介绍,年轻的彭云耀急切渴望马上到前线,给予每一个渴望阳光的生命力所能及的帮助。
培训时要求大家确保自己安全才是对更多人的负责,要求每个成员务必正确熟练掌握防护衣穿脱技术,做到人人过关。培训中还对穿脱防护服进行重点培训。彭云耀他们认真聆听、仔细笔记,严谨细致地盯住每一个细节,他们明白,这,关乎责任与生命。
培训结束后,1月27日,在同事们帮助下,彭云耀穿戴好防护用品,正式进入红会医院十三楼发热八病房工作。在华西工作了近10个年头,目睹过无数生老病死,自认为内心比较坚强的彭云耀走进病房的那一刻,还被震撼了,这个被病毒侵蚀的地方,每一个病人除了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承受对家人牵挂的煎熬,医院里到处弥漫着悲观的氛围。此时此刻,能够持续给予他们力量和希望的,只有医务人员,而医务人员的力量,又明显不足。稍微整理心情后,彭云耀习惯性地走到病房中间,向每一位病人介绍自己,向他们问好。看到病人不愿配合治疗的表情,彭云耀给他们介绍外面的抗疫情况,告诉他们全国的医疗队伍正在赶往武汉,全国的医疗物质正向武汉运来,要他们一定要振作起来,病毒虽然来势汹汹,但全国上下都在抗击疫情。如果觉得痛苦,想想年迈的父母,如果感到绝望,想想稚嫩的孩子......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咬牙坚持,守得云开雾散。相信我们医务人员吧,我们一起并肩作战,您们的病一定会很快好起来的。话音落完,透过隔离密闭的防护服,彭云耀看到这些病人有的露出了温馨的笑容、有的伸出了右手拇指、有的双手在胸前合十、也有的默默用双手轻轻擦拭自己的眼角。美丽最是动情时,那一刻,彭云耀感到自己的血在沸腾,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责任更加重大。看到病人们情绪有了好转,彭云耀开始给他们打针、输液、测体温、量血压,认真投入工作之中......不知不觉,四个多小时很快过去。走出病房,彭云耀小心翼翼脱下防护服,贴身衣物已全部湿透,镜子里的自己满脸勒痕,耳后也出现了淤青,但想起病房里的笑容,彭云耀觉得这些付出都不算什么,因为衣服可以换、淤青可以散、勒痕也可以消,重要的是,为病人树立起了希望的信心......
彭云耀(左三)
荆楚大地,寒气袭人,深情的汉江,激流湍急。没几天,彭云耀调到九楼工作,担任重症护理组组长。一天,十三病房转来一位40多岁的女病人。病人刚刚做了颅脑手术,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大小便都失禁在床上,每天不吃不喝的,也许家属也在隔离吧,电话打给家属也没有人接听。怎么办呢?彭云耀想起了身上的白衣,想起了职业誓言。于是每天去给她打扫卫生,去给她加油打气,告诉她自己是四川医疗队的,要她相信医务人员,配合治疗。听着这位年轻医护人员的述说,慢慢地,病人开始戴口罩,吃东西,开始与人交谈了。并表示,待疫情结束,病好了,一定去成都看望彭云耀。
在四川援鄂医疗团队里,彭云耀是有名的开心果,乐天派。有一天病房里转来了一位30多岁,有焦虑症的病人。焦虑症感染新冠病毒,咽喉疼痛,干咳,全身肌肉酸痛,十分难受,病人入院后对自己的病感到无望,带去的生活用品很少,甚至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焦虑症病人本来就不好沟通,更别说还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但彭云耀选在她烦躁过后跟她细心交流,要她一定要有信心,并把自己从四川带去的东西送给她用。病人从对彭云耀的感激开始,积极配合治疗,渐渐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还是在管理普通病房时,彭云耀管理的一间双人病房住进来一对80多岁的老大爷和老太太,都是新冠肺炎患者,老大爷的病情重些,老太太的病情轻些,老两口积极配合治疗,本来相安无事。可有天重症病房住满了,一位切了气管的重症病人转进双人病房,把老太太转进了多人间病房。这下老太太不干了,大吵大闹,说她出去了谁来照顾她的老伴?说这位重症病人进来如果和她的老伴发生了交叉感染怎么办?老太太整天去找医务人员,喋喋不休地闹着。彭云耀他们只有一个劲地劝说,给她说这是医院治疗方案的需要,要她想想现在还有多少病人因为没有床位还在求医的路上,答应一旦有重症床位,就把这位病人转出去,把她转进来,让她老两口住在一间病房。劝得口水泡子起,说得院里花儿开,好说歹说,终于说服老太太,把这件事平息下来......
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作为四川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彭云耀一直满怀激情地奋战在抗疫一线。电话连线采访时,他十分低调,说抗疫战场上,哪位医护人员没有一大堆故事呢,比他做得好的人多的是。但一提起疫情,一提起病人,一提起武汉,他圆圆的眼睛里闪烁出善良和仁厚,稚嫩的脸庞上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他说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他怀念求学的时光,想念母校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院坝里那棵老榕树,而武汉的樱花如期盛开时,天空的阴霾一定散去。那时疫情定会结束,他们也会平安归来。
作者简介:
罗大佺,男,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副主席,雅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散文集《童年的酸鼻子树》、《一个人的故乡》等,作品曾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国家林业局梁希林业文学艺术家”、“首届浩然文学奖”、“第一届四川散文奖”等。疫情期间,创作并发表了多篇关于我院师生抗疫的相关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