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3日,《香港文汇报》(A17版)整版刊载了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罗大佺的报告文学《格桑花充满希望 雅安年轻扶贫干部情暖康藏高原》,主要描述了学院派到甘孜州雅江县的年轻扶贫干部王飞、李石庄生动感人的扶贫事迹。
格桑花是一种美丽的花,因纯洁耐寒被藏族人民赋予幸福吉祥的象征。在从2016年8月起展开的脱贫攻坚工作中,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派到雅江县的几位年轻扶贫干部,王飞、李石庄、张正君、靳文忠等人,用心血和汗水,以坚忍不拔的攻坚精神,在扶贫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在康藏高原上谱写了一曲曲格桑花之歌。格桑花在高原上美丽地开放,雅砻江水在高山峡谷里汩汩流淌,脱贫攻坚,带给藏区同胞美好的明天。
勤耕耘必有收获 王飞助贫困户三年脱贫
见到王飞的时候,觉得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藏区同胞了,皮肤被晒得黝黑,说起话也带了几分藏区的腔调。这位1986年8月出生的小伙子,是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工作人员,2017年12月受组织委派到甘孜州雅江县波斯河乡挂职乡党委副书记,助力脱贫攻坚。
波斯河乡是深度贫困乡,位于雅江县南面,离县城150公里,幅员面积93平方公里,人口1,100余人,乡政府驻地海拔2,800多米,全乡200多农户中,有88户是贫困户。乡政府所在地有3幢20多年前修建的办公场所,照明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白炽灯,灯光微弱昏暗,连书都没法看。波斯河乡还有一所「不完全」小学校,有一名校长、一名教导主任、两名教师和10多名学生,学生读完三年级后,只能到县城小学校继续上学。而通讯设施是雅江县移动公司2008年建的一个基站,时间一久,太阳能板和蓄电池都坏了,每天只有等太阳出来才能发电,发电后才能保持正常的2G信号。
谈起第一次到波斯河乡的感受,王飞忆述:“第一感觉就是路险,我坐着乡政府派来的车子去波斯河乡,沿途都是挂壁路、盘山路,坐在车里只能看到天和路。车在盘山碎石路上行驶,弯急路险,上边是悬崖,下边也是悬崖,你看都不敢往下看,两眼只能平视前方。不到150公里的路,足足走了5个多小时,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那种危险的路况,手板心都攥出汗水来。”
到达波斯河乡的当天,王飞心里沉甸甸的,鼻子酸溜溜的,感到肩上担子十分沉重。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第二天就开始下乡调研。扶贫先扶志,他首先让老百姓自己产生脱贫的动力。通过挨家挨户地走访调研,做思想工作,群众大会演讲,让老百姓认识到,国家帮扶是外在因素,要脱贫主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从而克服“等、靠、要”思想。

挖虫草采松茸解决村民困难
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挖虫草和采松茸。虫草是一种药材,在海拔3,000多米的草原上冒出芽来的时候,只钻出那么一点尖儿,需要趴在地上,慢慢寻觅,再一点点地挖出来。这样长期趴在地上,很容易得风湿病。而松茸长在青冈林里,8、9月份是采摘的季节,这个季节雨水最多,村民都集中居住在半山腰树林里,但取水要去很远的地方,每天早出晚归没时间去取水,很多时候就接雨水来喝。由于生产生活环境所致,波斯河乡村民风湿病、关节炎病、骨节病的发病率比较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飞立即向雅职院党委作了汇报,学院党委立即安排附属医院的医生送医下乡,帮助村民进行骨节病筛查和治疗,并作为常态工作开展。如今你走进波斯河乡,村民听说你是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来的后,有的会拍拍腰杆显示身体没病了。王飞后来又引进资金,在仁呷坝子松茸采摘地临时居住点修建了3个蓄水池,帮助约70户农户解决了饮水问题。
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的同时,王飞积极争取项目,申请资金,助推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波斯河乡是高山峡谷地带,养殖成不了规模,王飞就帮助他们发展种植核桃、苹果和中药材。原来,村民们喜欢发展短平快的经济作物,认为把大量的土地拿给集体搞种植,收益还不如种土豆、玉米来得快,有人甚至觉得把国家拨的扶贫资金直接分到人头最好。王飞就给他们讲发展集体经济的道理,由乡政府找一个农户做试点种植,言传不如身教,看到试点种植效果不错后,村民们积极发展起白芨、黄精、重楼等中药材和果树等种植业来。
雅江县是有名的“中国松茸之乡”。村民发展经济产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王飞和乡党委、乡政府班子成员以及驻村第一书记一起研究,利用国家拨给邓科村和雨日村的集体经济资金50万,在县城设立了农副产品销售点,用于两个贫困村花椒、核桃、酥油等农副产品销售。将南根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注入县松茸产业园区引进的一家公司,由该公司负责对松茸进行加工、营销,实现了一条龙发展,每年按资金比例分红。此外,还积极申报集体经济中药材种植试点项目,争取资金162万元,在贫困村发展中藏药材种植,推进了灌溉工程、水利工程、围栏工程等配套设施建设。

“碎石路”也“碎”结石
艰苦环境磨练的是扶贫干部的意志和毅力。王飞到波斯河乡第三个月的一天,吃完晚饭后感觉肚子特别痛,打电话给乡卫生院的医生,医生怀疑是肾结石,建议去县医院看。那会儿已经是晚上7点了,车子跑到半山腰,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白茫茫一片,车灯能见度只有一米左右。6、70公里的碎石公路,海拔有4、5千米,既是无人区,也是无信号区,温度也很低,车在山上走了好几个小时,王飞全身痛得直冒冷汗,感觉生命也许就结束在这条异乡的公路上了。凌晨一点快到县医院的时候,他的肚子居然不疼了。医生一检查,原来是肾结石在路上被颠簸到膀胱口了。于是有人开玩笑说,波斯河乡的“碎石路”也“碎”结石。
雨日村是波斯河乡最远的一个村,那里有20多户农户,180多名村民。去雨日村必须经过一段滑坡,下边是悬崖,上方随时都可能掉下石块,土质比较松垮,加上风吹日晒,有些地方脚都下不去。王飞他们去的时候,就拿着锄头,边挖边走,挖不动的地方就趴在悬崖上爬过去。不到一公里的山路每次去都要花40来分钟。有一次他们以为可以通过,结果滑坡上面已经塌方了,他们想从塌方上爬过去,但爬上去后,一动身下的泥土就往下面掉。危急时刻,一位藏族老人拿着锄头来挖出一个个落脚点,帮助他们走了过去。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一次恶古乡发生泥石流,把通往县城的路阻断了,蔬菜、肉食和大米没法采购,他吃了一个月的土豆,吃得见到土豆就想呕吐。
有付出就有回报,勤耕耘必有收获。一晃三年过去,波斯河乡人均经济纯收入和集体经济人均收入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2019年通过验收,贫困户全部脱贫,三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如今的波斯河乡,通过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五改三建等项目建设,村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家中家具电器应有尽有,库房里满堆粮食,交通出行也不再成为“拦路虎”,通乡、通村柏油公路已经建成,入户公路即将修到每户村民的家门口,省道220也正在建设之中,电网的安全隐患及网络建设问题已经解决。如今波斯河乡的五个村,村村建起了卫生室、文化室、活动室。村医全部拿到了乡村医师资格证,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县、乡、村各有一名医生,构建了县乡村的卫生医疗体系,给村民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医疗服务。村文化室里书目繁多,村民们不但可以在里面看书学习,还可以在坝子里跳锅庄舞,尽情享受新时代带来的幸福生活。

大爱助学心系藏家 李石庄发动社会力量助教育脱贫
柯拉乡伙拉村是个游牧村,海拔3,800米,4个村民小组共887人,142农户中,贫困户44户226人,是雅江县贫困人口较多的一个村。伙拉村三山夹两沟,三座山峦之下,两条河流穿流而过,村民们居住在山谷里。一年四季气候干燥,异常寒冷,山风很大。9月底开始下雪,一直下到来年7月气温才有所回升,全年没有无霜期。村民们靠天吃饭,游牧为生,从村里到乡政府,开车都需要半天。
2018年7月,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石庄来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时候,房屋年久失修,饮水都成问题。一到冬天,水管里的水被冻成冰块,放不出水来,村民们提着水桶到几百米外的地方打水。洗澡半月一次,由领导带队,到30公里外的理塘县城去集体洗澡。虽然村里有个电信基站,但没有电,没有信号,难以和外界联络。由于村民居住分散,走访完贫困户需要一周时间。当地方言种类较多,沟通交流时,有时还得请当地干部代为翻译。村里只种青稞,没有蔬菜,吃的是糌粑和牛羊肉,饮食习惯和外面大不一样。刚到不久,李石庄的体重就跌了10斤。
再苦也苦不住扶贫的决心,再难也难不住扶贫的意志。这位1980年3月出生于河南开封,从小聆听着包公故事长大的小伙子,接到参加扶贫工作的通知后,就毅然告别妻子和5岁的女儿,决心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康藏高原。

逐家走访劝送子女读书
李石庄每天要做的工作很多,帮助村里跑项目,搞销售,介绍村民到外面打工,宣传森林防火知识,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扶贫工作中,李石庄发现教育扶贫显得尤为迫切。
一天,李石庄入村走访,在一户贫困户家里,看到一位大约17岁的小女孩,眼里闪烁出一种求助的目光,他将小女孩叫到一边,小女孩说她想读书。原来小女孩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只剩下母亲、妹妹和80多岁的奶奶。小女孩小学毕业后,奶奶和母亲认为小孩子读书没有用,让她辍学在家帮忙。望着小女孩无助的眼神,李石庄的眼睛湿润了,于是给她家里做思想工作,让小女孩继续上学,家人勉强同意下来。小女孩的藏文不错,李石庄在雅安给她联系了一所公立的贸易中专学校。给她买好学习生活用品,和小女孩的舅舅、母亲一起,高高兴兴地把她送到学校。考虑到家庭困难,还给她在学校申请了一个勤工俭学岗位,每月能挣300多元。小女孩在学校读书专心,成绩不错。但是半年以后,老奶奶要求把孙女送回去,生病拒绝吃药,一定要见到孙女才肯就医。不得已,李石庄只好将小女孩送回去,小女孩哭得像个泪人似的,多次给李石庄鞠躬,说“对不起”。
这件事对李石庄触动很大,他决定从小学生的教育入手,来帮助村民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但这个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村民家里都有三个孩子,但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不高,觉得挖虫草、放牦牛才是出路。去跟他们做思想工作,总以各种理由推脱。有一家村民是三代人九口之家,五个孩子一个都没有送到学校。李石庄给孩子的父亲做思想工作,给他分析产业收入,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取消政府优惠政策的后果。李石庄说:“放牦牛,挖虫草,采松茸,一年能挣多少钱?耽误了孩子读书,那是一辈子的前程,作为孩子们的父亲,你应该为孩子们的未来着想。”最终,这家人把孩子全部送到了学校。
除了跟村民做思想工作,李石庄还去学校,给学生们讲山外的故事,讲读书改变命运,讲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点燃了求知的渴望。看到学校里没有体育老师,李石庄这位西南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的学子,就毛遂自荐去教体育。他组建了一支小学生篮球队,利用自己是雅安市网球协会秘书长的身份,与四川省篮球协会沟通,想方设法为小小篮球队争取走出去的机会,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见见外面精彩的世界。没有体育服装,李石庄就通过同学和朋友帮助凑集,有同学听说后一次捐赠给柯拉乡中心小学校400多套体育服装。
牵线有心人捐款助学
做好深度贫困乡村的教育脱贫工作,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李石庄积极利用自己的关系和资源,为柯拉乡伙拉村和柯拉乡中心小学校做爱心公益活动。伙拉村一位12岁的儿童患了白血病,李石庄发起了“爱心救助远方白血病患儿”募捐活动。2019年10月,雅安市网球协会首届会员联谊赛比赛前夕,李石庄号召会员们为白血病患儿募捐了3,500元治疗费,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白血病患儿目前恢复状况良好。李石庄的一位朋友是成都的企业家,每年都要冒着高原不适反应,带着两万多元的学习用品和体育器材,到柯拉乡中心小学校免费发放,并资助了五名从伙拉村出去在外面读书的中专生和大学生。其中一名就读于四川民族学院的大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优异,2019年得到了国家奖学金。
2020年6月初,经过李石庄的牵线搭桥,雅安市雨城区田川、陈剑锋、杨红樱三个名师工作坊,为柯拉乡中心小学校捐款12,000元现金,以及价值5,000余元的书籍和体育器材。雅安市民建经济一支部每年都为柯拉乡中心小学校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量身制羽绒服,作为奖励和鼓舞。李石庄在陕西、河南、江苏等地的大学同学,都不同程度地给予了支持。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更是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中心小学校校舍的维修、校园环境的打造、餐厅的改造、小学生的学习用具等,给予大力支持,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帮助伙拉村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的用水问题。2019年12月,伙拉村通过了四川省的脱贫验收,成功脱贫。2020年通过国家验收,全县摘帽。
2019年6月,李石庄得到了一个去美国公派做访问学者的机会,但他舍不得高原上的孩子,毅然放弃。李石庄的真情付出感动了许多村民和孩子,伙拉村村民委员会特别为他送上了一面锦旗:大爱助学,心系藏家,精准扶贫,情暖高原。